2024版神经重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黏菌素局部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4-04-07
序号 | 推荐意见 |
1 | 多黏菌素治疗CNSIs应结合病原菌、药敏结果,联合使用其他体外有活性的抗菌药物。建议多黏菌素早期、足量、联合、长疗程应用,提高微生物清除率。 |
2 | 多黏菌素血脑屏障透过率低,对于MDR/XDR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等导致的中重度CNSIs,建议多黏菌素静脉联合IVT/ITH辅助治疗,提高脑脊液药物分布浓度。 |
3 | 对于高度怀疑CNSIs的患者,建议早期完善脑脊液检测、病原学培养或mNGS检测,尽早启动目标性抗感染治疗。 |
4 | 对于脑脊液细菌培养或mNGS病原学检测确诊为CRO的重度CNSIs,可早期(24~48 h内)实施多黏菌素静脉联合IVT/ITH注射。对于多黏菌素全身用药48~72 h仍未取得预期效果,感染控制不佳的CRO所致的中度CNSIs,建议多黏菌素静脉联合IVT/ITH注射。 |
5 | 多黏菌素局部应用的主要途径包括EVD、LD、间断腰穿给药。对于脑水肿较严重、颅内压较高、脑脊液混浊黏稠的CNSIs患者,首选通过IVT注射实现多黏菌素的均匀分布;对于脊髓感染,ITH局部用药效果优于IVT注射。 |
6 | 对于用药疗程较长的CNSIs患者,可给予EVD序贯LD治疗,实现长时程引流及局部给药。 |
7 | 为减缓脑脊液中多黏菌素的消除,IVT/ITH注射后应夹闭EVD或LD,常规管路夹闭时长为1~2 h,以使药物在脑脊液中均匀分布。 |
8 | 多黏菌素治疗CNSIs时程至少2周,根据临床症状、影像检查、脑脊液指标综合判断是否停药。 |
9 | (1)CNSIs在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即可停止局部应用多黏菌素; (2)脑脊液检测结果恢复正常,脑脊液培养或mNGS检测结果阴性,亦可停止多黏菌素局部应用;但仍需继续全身静脉应用抗菌药物1~2周,具体治疗时程应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脑脊液检测结果动态调整。 |
10 | 采取集束化防控措施预防EVD/LD相关感染,包括置管时最大化无菌屏障、严格无菌操作、有条件时使用抗菌导管、采用皮下潜行引出导管(潜行距离不短于5 cm)。根据治疗需要,必要时变更穿刺部位并更换引流管。 |
11 | 多黏菌素IVT/ITH注药时严格实施规范化无菌操作及标准化的给药流程,包括药物配制、给药细节管理、给药后消毒处理等,避免操作引发的继发性CNSIs。加强局部给药后的监护管理与日常维护,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
12 | 推荐有条件的医院在使用多黏菌素治疗CNSIs期间,在多黏菌素规律局部应用达到稳态浓度后,即在连续局部用药3次后,第4次局部给药前监测脑脊液多黏菌素谷浓度,并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多黏菌素给药剂量及频次。 |
13 | 多黏菌素局部用药前应充分评估风险,并制定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以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对于昏迷患者,可借助脑电图、超声、肌电图及颅内压监测等技术客观评估。 |
14 | 多黏菌素全身及局部应用时应加强监测,出现不良反应时积极对症治疗,必要时考虑减量或停止药物使用。 |